-
帖子里给出了很多解决电源端口 CE/RE 问题的优化方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遇到不少挑战。就拿 PCB 电路优化来说,“共模电容布线短而粗”,但在一些空间紧张的 PCB 设计里,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
在实际使用这种 AC 220V 开关电源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像安装环境的电磁环境复杂,会不会导致原本设计好的 EMC 方案效果打折扣?还有长期使用后,防雷和滤波元件性能下降,怎么去检测和维护呢?有没有人在实际项目里遇到过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
大家在实际项目中有没有类似需求的,是选择更简单的设计然后在其他方面加强防护,还是倾向于这种全面但复杂的方案呢?简单的设计可能成本低,但在防雷击和抗干扰能力上或许会弱一些;复杂的设计虽然能满足高标准测试,但可能在成本、空间布局上带来挑战。
-
确实有人觉得这个设计复杂,但从防雷测试标准来看,能通过共模 2000V、差模 1000V 的测试,效果应该不错。
-
吾妻思萌 发表于 2025-3-28 10:48
元件选型“玄学”
公司采购给的都是又贵又难用的,然后动不动就没有料,缺货得做pla ...
不知道论坛是不是有整理的常用料的国产替代方案分享
-
伟林电源 发表于 2025-3-29 00:17
你这些问题每个单拉出来都是一门课程。
楼主是不是想先做个调查然后整专门的内容做讨论或者做活动之类的啊
-
秦天qintian0303 发表于 2025-3-27 21:23
感觉热管理比较麻烦,尤其是有空间限制的
感觉一般的对热管理要求不太高啊。就电流整大点,或者弄个散热片之类的吧。
-
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复杂多样,在高温、低温或者高湿度等极端环境下,现有的 BMS 功能模块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温度监测模块,在低温环境下,热敏电阻的性能会不会发生变化,导致测量不准确呢?还有在高湿度环境中,电池容易受潮,这对 BMS 的防护和监测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在实际项目中遇到过这些问题吗?是怎么解决的呢?
-
文中提到的主动均衡技术确实能有效延长电池寿命,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实现主动均衡的成本和电路复杂度都不低。有没有人尝试过对主动均衡电路进行优化,在保证均衡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呢?另外,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BMS 和机器人控制系统之间的交互也变得更重要。是否可以在 BMS 中增加一些智能通信功能,比如实时向机器人主控反馈电池的健康状态、剩余电量可支持的工作时长等,让机器人能更合理地规划任务,大家觉得这个方向可行吗?
-
刚按照帖子里分享的教程链接去操作了一下,在填写模型参数的时候有点疑惑。像‘Rext + (Rext + Rchannel)’和‘Rd +(Rd +Rs)’这些参数,在实际的芯片手册里不太好找对应的值,大家有没有什么查找这些参数的经验可以分享呀?还有,填完参数生成模型后,怎么快速检查这个模型是否准确可用呢?
-
我之前用过其他电路建模工具,感觉和 QSPICE 在操作流程和模型构建思路上有些不同。比如说,有的工具更侧重于图形化的建模方式,而 QSPICE 似乎在参数设置方面更精细。有没有大佬能对比一下 QSPICE 和其他常见建模工具在快速建立模型上的优缺点呢?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更合适的工具。
-
四月份了。期待比赛开场~~哈哈,到时候有没有直播,可以跟一下
-
关于 R1 的作用,目前还没有详细讨论。R1 可能有多个作用,一方面,它可能用于限流,保护电源 IC 和后续电路。假设电源 IC 输出电流过大,R1 能限制电流,防止元件损坏,就像水管中的阀门,控制水流大小。另一方面,它可能参与反馈电路,调节驱动信号的强度。如果 R1 阻值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半桥 MOS 管的导通和关断时间。楼主可以通过改变 R1 的阻值,观察电路的工作状态,看看是否能发现它的具体作用。
-
该电路是利用变压器驱动半桥的方式,这种驱动方式在早期开关电源中较为常见。其原理是通过变压器的不同绕组分别为半桥上、下臂的 MOS 管提供驱动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变压器绕组的匝数比会影响驱动信号的电压和电流,进而影响 MOS 管的开关性能。例如,如果变压器初级和次级匝数比为 1:2,那么在初级输入一定电压时,次级输出电压会变为原来的 2 倍,这对于驱动高耐压的 MOS 管很关键。楼主可以试着计算一下电路中变压器绕组匝数比,看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PCB 的设计也不能忽视。如果 PCB 布线不合理,比如电感、二极管等元件的布线没有考虑到电磁干扰,就可能导致电路工作不稳定,影响输出电压。电感周围的磁场如果干扰到反馈电路,就会让反馈信号出现偏差,进而使输出电压升高。另外,布线的寄生电阻和寄生电容也会对电路产生影响。
-
在这个电路中,二极管用的是肖特基 3A 的,虽然肖特基二极管正向导通压降小,能提高效率,但它的参数也可能会对输出电压有一定影响。例如,不同批次的肖特基二极管,其正向导通压降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就有可能导致输出电压出现偏差。还有电路中的电容、电感,它们的实际值与标称值可能也不完全一致。楼主用万用表测量一下这些元件的实际参数,看看是否在合理范围内,说不定能找到输出电压偏高的原因。
-
除了大家提到的空载会导致输出电压偏高,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那就是 LM2595 - 5 内部的反馈机制。在空载时,反馈电路没有足够的电流来稳定输出,就像一辆车没有乘客,司机很难平稳驾驶一样。当接上负载后,反馈电路有了合适的电流信号,才能更好地调整输出电压。而且不同类型的负载,比如电阻性、电感性负载,对输出电压的影响也不同。建议楼主接上不同类型的负载测试一下,看看输出电压的变化情况。
-
ee下载中心里也有很多不错的资料:https://download.eeworld.com.cn/eewsearcher?s=3&kw=BMS
新开设的电源站相关资源也有,都可以参考下:https://www.eeworld.com.cn/zt/Qorvo_Power/
-
木犯001号 发表于 2024-7-2 09:23
《电源管理基础Dummies》
电池管理系统BMS学习文集
这两份资料都很不错~
不错~刚大致看了下内容,《电源管理基础Dummies》从基本的电源管理类型到常见电路设计,再到案例分析,以及优势讲解。很好的干货~~
第二份BMS学习文集把BMS主要的学习重点需要的资料都整理到了。
想要学习可以直接先打包这两份学起来了~~
-
对共模干扰的整改对策:
1. 加大共模电感感量
2. 调整L-GND,N-GND上的LC滤波器,滤掉共模噪声
3. 主板尽可能接地,减小对地阻抗,从而减小线缆与大地的寄生电容。
2)产品电磁兼容骚扰源有:
1、设备开关电源的开关回路:骚扰源主频几十kHz到百余kHz,高次谐波可延伸到数十MHz。
2、设备直流电源的整流回路:工频线性电源工频整流噪声频率上限可延伸到数百kHz;开关电源高频整流噪声频率上限可延伸到数十MHz。
3、电动设备直流电机的电刷噪声:噪声频率上限可延伸到数百MHz。
4、电动设备交流电机的运行噪声:高次谐波可延伸到数十MHz。
5、变频调速电路的骚扰****:开关调速回路骚扰源频率从几十kHz到几十MHz。
6、设备运行状态切换的开关噪声:由机械或电子开关动作产生的噪声频率上限可延伸到数百MHz。
7、智能控制设备的晶振及数字电路电磁骚扰:骚扰源主频几十kHz到几十MHz,高次谐波可延伸到数百MHz。
8、微波设备的微波泄漏:骚扰源主频数GHz。
9、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电磁骚扰****:骚扰源主频几十kHz,高次谐波可延伸到数十MHz。
10电视电声接收设备的高频调谐回路的本振及其谐波:骚扰源主频数十MHz到数百MHz,高次谐波可延伸到数GHz。
11、信息技术设备及各类自动控制设备的数字处理电路:骚扰源主频数十MHz到数百MHz(经内部倍频主频可达数GHz),高次谐波可延伸到十几G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