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铁石上

    1. 上本好书ucosII内核,移植及应用程序开发 135/34124 实时操作系统RTOS 2011-05-31
      好资料,,感谢啊。。。
    2. 好东西
    3. 5 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发展中的策略   如前文所述,物联网基本架构分为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涉及的技术范围非常广泛,运营商很难对所有的技术都深入研究,物联网的发展要依靠产业链各界共同合作推进,因此对于不同层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   5.1感知层——用   感知层的无线传感网技术标准众多,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机构和专业公司在研究,部分无线传感网技术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有成熟的产业链,电信运营商至少在现阶段没有必要对感知层的无线承载、通信协议、自组网算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感知层的研究应当围绕“用”开展,以传感网和通信网的结合为切入点,关注异构网络如何实现协同工作以及如何实现可管理的感知网。   5.2传送层——建   传送层包含了接入网络和接入单元,接入网络即通信网络,要以电信运营商为主进行建设和优化。现有的通信网络是以承载人与人的通信为主的,其设计和建设都是围绕着人的通信模式,进入物联网发展的时代,不但会产生大量的通信节点,而且这些节点的通信特征与人的通信截然不同,必然对网络带来压力。同时,对物联网节点的管理也对通信网络提出了很多新问题。通信网会向着“能支撑物联网应用规模有序发展”的目标演进,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原则下,根据业务量的增加,分阶段、逐步进行网络改造。   混同承载阶段:在业务发展初期,业务量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直接采用现有网络承载物联网业务,网络不作大的改动,网络参数基本不变。由于现有网络不能区分人与人的通信、物与物的通信,主要通过终端侧的配置以及对终端的管理,缓解网络的压力。   区别承载阶段:业务发展中期,物联网应用规模的增加对网络资源(如码号资源、传输资源)造成较大压力,这时需要对网络进行部分改造,使得网络侧能区别物与物的通信,采取不同策略,缓解网络压力,保障业务质量。   独立承载阶段:在物联网业务规模化后,将产生与其他通信相互干扰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对通信SLA要求较高的物联网应用,可考虑逐步采用物理/逻辑隔离的网络承载物联网业务,如建设独立的接入网,在核心网中划分专门的互联子网等。   接入单元是将感知的数据传送到通信网的关键设备,运营商需要进行掌控,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的需求,引导设备生产厂商进行开发,并积极推动产业链发展。   5.3应用层——汇   应用层包括了中间件和应用。中间件层面,运营商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将结合网络的运营能力开放出来,提供给应用集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物联网的发展要依赖应用的驱动,然而物联网应用非常丰富,涉及行业众多,深入到每个行业,其总量也许并不非常大,但这些行业加起来占有的比重却非常高,长尾效应明显。因此需要从行业市场和垂直市场两个方面分别制定策略,对于行业市场,采取与产业链合作,鼓励合作伙伴积极推进;电信运营商则更多关注垂直市场层面,发挥运营优势,开发标准化应用,可适用于多个行业,如全球眼视频监控应用、定位应用等,这些垂直市场的标准化应用又可以作为物联网的基础能力,通过中间件方式提供。   6 结束语   借助政府层面的推动,物联网已经引起了产业、资本、科研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产业界形成高度共识,纷纷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正在迅速向物联网倾斜,已将其作为我国下一步新兴的战略产业来发展,这一切都是物联网发展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仍然要看到,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研发力量比较分散,行业壁垒有待突破,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共赢模式有待探索等,尤其是涉及到企业流程改变、系统对接、设备改造和岗位调整等行业融合问题将是物联网发展要面对的深层次问题。   物联网的发展是以应用为驱动的,目前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产业链各界共同参与,通过建设标杆和示范应用,带动整个物联网应用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发展。
    4. 无线Mesh网络关键技术 1/7534 无线连接 2010-05-15
      (2) 动态信道分配方式     动态信道分配方式适应于网络负载变化大的情况。该方式仍然允许任何接口被分配到任意的信道上,但是和固定分配方式不同的是,在初始化分配后,动态信道分配方式仍然允许接口从一个信道切换到另一个信道。因此,在动态信道分配中,需要有一个协调机制,以保证需要互相通信的节点能够处于一个共同的信道。     一种典型的协调机制是,所有的节点周期性的访问一个预先制定的信道,在这个信道上协商下一个周期的信道使用。分时隙种子化频道跳变(SSCH)[10]提出了另一种机制,在该机制下,每个节点依照一个伪随机序列同步的切换信道,以保证所有的邻居能够周期性的拥有相同的信道。采用控制信道方式也是常见的一种协调机制。这种方式下,一个接口被固定分配到一个公共信道上,用于信道控制;其他的接口可以在剩余的信道上切换,用于数据交换。文献[11]中提出根据负载变化动态分配信道,以提高网络总吞吐量,并获得较好的负载平衡。算法中以每个网关节点为根,建立多棵生成树拓扑。     动态信道分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把接口切换到任何信道,从而提供了在少量的接口上使用多个信道的潜在能力。动态切换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决策何时切换信道,以及将接口切换到哪一个信道。     (3) 混合分配方式     混合信道分配方式[12]结合了固定分配和动态分配的特点。在这种方式下,一部分接口使用固定分配方式,其他接口使用动态分配方式。固定接口可以分配一个专门的控制信道,或者是一个数据/控制混合信道,而其余的接口可以动态地在信道间进行切换。 3 WMN中的路由优化     在多跳网络中,由于相邻无线链路间存在相互干扰,使得中继节点的转发过程将会抑制其邻居节点的发送,所以,在WMN中,不同路径的数据流间,同一路径上相邻链路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干扰,制约着WMN的网络容量。     另一方面,WMN的骨干网具有拓扑相对稳定,无功耗约束,多跳中继,业务流量汇聚于网关等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对路由的合理优化,减小无线链路干扰,提高网络容量。 3.1 WMN中路由度量的选取     路由度量是路由选择的基础,传统无线Ad hoc网络中所普遍采用的跳数不能反映出多跳网络中的干扰特性,对QoS支持力度很弱。所以WMN应该采用支持QoS的路由度量机制,根据无线链路状态以及高层需求等信息,综合评估链路度量值,并形成最优路由,有效增加网络可用带宽和容量。     无线信道通信质量依赖于背景噪声、障碍物、信道衰减以及其他通信产生的干扰等。一般链路层协议在有数据帧发生丢失时,通常会进行重传操作。根据此特点,De Couto等人提出了基于期望传输次数(ETX)的路由度量方法[13],ETX定义为WMN网络节点的MAC层在一条无线链路上成功交付一个数据帧所需传输次数的期望值。基于ETX的路由算法认为,降低帧重传次数也就是增大了网络的吞吐量。所以,这类路由算法选择最优路径上所有链路的ETX的总和应为最小。     Koksal等人通过研究指出[14],由于无线网络信道状态的时变性,ETX不能够准确的度量无线信道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oksal等人在ETX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EXT(mETX)方法作为路由度量参数[15],在度量值中引入表示信道的相对较快变化特性的参数。 在最优路径的选取过程中,还应采用跨层协作机制,综合考虑高层与链路层对误比特率的要求,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要求在某条链路上误帧重传次数不能超过给定门限值,若超过门限,将引起传输层重传,触发TCP慢启动机制,造成网络性能的降低。有效传输次数(ENT)[15]度量方法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表明,在真实的WMN网络中使用ENT路由方式,相对于ETX方式,平均丢帧率可以降低50%。 3.2 WMN中负载均衡路由     负载均衡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均衡网络资源的使用,从而提高网络容量和节点的吞吐率。在WMN网络中,负载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网关节点、网络中心部分以及瓶颈节点处。     WMN网络中,大量流量将在网关节点汇聚,网关节点的处理能力将制约整个WMN网络的容量。对于多网关节点的WMN网络,要考虑如何在网关节点间分配流量,避免负载不均。特别的,当各个网关节点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带宽的外部接入链路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到这些不同外部接入链路的传输能力对负载均衡分配方案的影响。     在网关节点间进行负载均衡通常采用的策略有:基于移动边界的负载均衡(MBLB)、基于节点分割的负载均衡(PHLB)、基于概率分条的负载均衡(PSLB)。在MBLB和PHLB方法中,每个Mesh节点各自仅利用一个网关节点作为出网通道;而PSLB方法中,每个Mesh节点可以分别同时利用多个网关节点作为出网通道,这样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完全负载均衡。     WMN网络中心区域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相比,容易产生过载现象,原因是大部分采用“最短路径”的路由算法会使的中部节点正好位于大多数“最短路径”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路由的方式,将负载动态分布在较轻负载的节点上,避免对中心区域节点的过载。解决方案大都采用基于环状路由的负载均衡方法[16],其基本思想是:将整个WMN网络区域划分为多个同心环,每个节点都位于一个环中。从环i中的源节点到环j中的目的节点的流量尽可能的不传递到环i和环j外的节点上去。     现有的基于环的负载均衡算法有:外环优先路由法(PORS)、内环优先路由法(PIRS)、目的环优先路由法(PDRS)、源环优先路由法(PSRS)。其中PORS和PIRS分别将主要流量集中在外环或内环中,而PSRS和PDRS是前两种方法的综合,将流量分配在内外环中,进一步均匀了负载。从图4中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最短路径算法,以上4种方法可以分散流量,有效减轻中心区域节点的负载。 http://www.anywlan.com/Article/UploadFiles/200804/20080426194204656.gif     除了以上分析的负载均衡方法外,还有一些问题亟待研究,例如:负载均衡优劣的度量、流量分配的稳定性、流量的分割和负载均衡对路由的影响以及由于流量分割产生的乱序现象对TCP性能的影响、节点如何跨层感知负载情况并形成基于跨层协作的负载均衡算法等。 4 结束语     WMN是一种特殊的Ad hoc网络,具有分层的网络结构,其传输骨干网具有多跳、拓扑稳定、无供电约束等特性。同时作为宽带无线接入网络,WMN通过网关节点与其他类型的网络实现互联,业务流量相对汇聚。如何针对WMN的特点,提高网络的通信性能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增加WMN的网络容量是其中关键而又基础的问题。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WMN的QoS保障、分布式网络管理、控制机制、WMN安全机制等问题。尽管如此,我们相信WMN必将成为下一代无线网络中的主流技术之一。 5 参考文献 [1] Choudhury r r, Vaidya n h. Deafness: A MAC problem in ad hoc networks when using directional antennas[C]//Proceedings of IEE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 (ICNP’04), Oct 5-8, 2004. Berlin, Germany.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83-292. [2] Takai m, Martin j, Ren a, et al. Directional virtual carrier sensing for directional antennas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3rd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MobiHoc’02), Jun 9-11, 2002, Lausanne, Switzerland. New York, NY, USA: ACM, 2002: 83-193. [3] Burkhart m, Rickenbach p, Wattenhofer r, et al. Does topology control reduce interference? [C]// Proceedings of 5th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MobiHoc’04), May 24-26, 2004, Tokyo, Japan. New York, NY, USA: ACM, 2004: 9-19. [4] Fuemmeler j a, Vaidya n h, Veeravalli v v. Selecting transmit powers and carrier sense thresholds for CSMA protocols[R]. Urbana-Champaign, IL, USA: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4. [5] Zhu j, Guo x, Yang l, et al. Adapting physical carrier sensing to maximize spatial reuse in 802.11 mesh networks[J].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2004, 4(8): 933-946. [6] Raniwala a, Gopalan k, Chiueh t. Centralized channel assignment and routing algorithms for multi-channel wireless mesh networks [J]. ACM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 2004, 8(2): 50-65. [7] Marina m, Das s r. A topology control approach for utilizing multiple channels in multi-radio wireless mesh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band Network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Symposium (BroadNets'05), Oct 3-7, 2005, Boston, MA, USA.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5: 381-390. [8] Subramanian a, Gupta h, Das s r. Minimum-interference channel assignment in multi-radio wireless mesh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4th Annual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Conference on Sensor, Mesh and Ad Hoc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SECON '07), Jun 18-21, 2007, San Diego, CA, USA. Piscataway, NJ, USA:IEEE, 2007: 481-490. [9] Rad a h m, Wong v w s. WSN16-4: Logical topology design and interface assignment for multi-channel wireless mesh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06), Nov 27-Dec 1, 2006, San Francisco, CA, USA.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6:1-6. [10] Bahl p, Chandra r, Dunagan j. SSCH: slotted seeded channel hopping for capacity         improvement in IEEE 802.11 ad-hoc wireless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1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MOBICOM'04), Sep 26-Oct 1, 2004, Philadelphia, PA, USA. New York, NY, USA: ACM, 2004: 216-230. [11] Raniwala a, Chiueh t. Architecture and algorithms for an IEEE 802.11-based multi-channel wireless mesh network[C]// Proceedings of 24th 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 (INFOCOM’05): Vol 3, Mar 13-17, 2005, Miami, FL, USA. Piscataway, NJ, SA:IEEE, 2005: 2223-2234. [12] Ramachandran k, Almeroth k, Belding-Royer e, et al. Interference-aware channel assignment in multi-radio wireless mesh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25th 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 (INFOCOM’06): Vol 3, Apr 23-29, 2006, Barcelona, Spain.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6: 1-12. 作者简介: 吴凡,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先后参加多项国家“863”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自组织网络、无线路由技术。 毛玉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多项国家“863”项目,拥有多项专利。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宽带通信网技术和高速信息处理技术。 张科,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先后参加多项国家“863”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自组织网络QoS、网络测量技术。
    5. cc1020项目部分代码 1/4153 无线连接 2010-05-05
      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ZigBee要有麻烦了。一家与无线传感器技术相竞争的公司最近推出了基于通用网络标准IP的产品。     基于IP:可与企业网相连     PhyNet就是这家名为Arch Rock的公司新推出的产品,同ZigBee一样,它也可以将无线设备连接到采用IEEE 802.15.4无线协议的低功率网状网络上。不同的是,新的竞争者采用的是IP协议。Arch Rock公司表示,IP可以使PhyNet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并且能够直接连接在企业自己的数据网络上。     Arch Rock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oland Acra说:“ZigBee不是基于IP的,因为在定义IP时,人们在传统观念上认为IP的开销太大。现在我们的产品证明,用户可以用非常紧凑的方式在低功率、低带宽设备中使用IP,结合两者最好的特性。”     Arch Rock公司同时是IETF“IP over 802.15.4”网络标准RFC 4944的贡献者。一年前,该公司推出了用于在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网(WSN)上使用IP的试验项目Primer Pack。     Acra说,PhyNet可提供一种分层架构。它包括一台管理WSN集合的服务器和将每条传感器网连接在企业IP网络上的PhyNet路由器。其他网络必须有一个与每个传感器网同处一个位置的控制器。这样,用户的传感器应用可以距离相隔很远,也可以分布在企业园区,或者就在隔壁。     PhyNet系列还包括一些节点产品。节点可以连接模拟和数字的传感器,包括已有的数据记录器。Acra说:“我们的客户现在可以进入一个他们希望连接和集中管理多个装备传感器的楼宇的阶段。PhyNet将使得管理服务和应用运行在受保护的企业数据中心里面。”     如果传感器网络中的流量增加,可以添加更多的路由器,每台路由器可将吞吐量增加250K bit/s并提供可恢复性。     ZigBee反击:定位不同领域     ZigBee支持者似乎并不担心。以太网发明人Bob Metcalfe认为“ZigBee/15.4和IP/15.4都可以在嵌入式网络技术领域大有前途”。Metcalfe的投资公司是ZigBee芯片制造商Ember的股东。     Metcalfe在标准方面有着令人感兴趣的历史。Metcalfe曾经发明过以太网,曾在1995年预测以太网的终结。这一次,他没有低估IP,但他表示:“仅仅将IP包塞到15.4包中对于嵌入式网络还不够。ZigBee也解决了很多其他问题。”     Metcalfe说,ZigBee正应用在家庭自动化和计费系统中,而Arch Rock公司产品的用户似乎更多的是工业领域中的客户。Acra也表示:“我们的产品应用在干粗活的世界中——它们被安装在运送货物的列车上和电线杆上。”因此,这两种技术可能实际上定位于不同的应用领域。     Arch Rock已经开始销售配置10个节点、两台路由器和一台服务器的入门级PhyNet系统,价格为7995美元。
    6. 像诺基亚学习下一站生活 1/3519 无线连接 2010-04-27
      6.收购德社交网Plazes——大举进军互联网服务市场     2008年6月,诺基亚是收购德社交网Plazes,该网站能够提供位置感知服务,从而可以使用户计划安排、记录并分享他们的社交活动。此次收购不但有助于诺基亚加速实现其“使人与地点紧密结合”的愿望,而且与其广泛的服务策略也是一致的。 7.全额收购Symbian——应对来自Google的挑战     2008年诺基亚以4.1亿美元收购其他股东持有的Symbian公司52%股份,免除Symbian操作系统的专利权使用费,同时与AT&T、NTT DoCoMo、沃达丰,以及芯片生产商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共建Symbian基金会,以进一步开发手机软件。     研究机构Disruptive Analysis分析师表示:“很明显这是对Google Android、LiMo,以及iPhone的回应。尽管Symbian系统将从2009年才开始免费,但预计仍然可以击败Android,因为Symbian有着广泛的用户群。” 8.收购专门制作移动浏览器的私营企业Novarra——改善低端手机的移动Web体验     2010年3月26日诺基亚宣布将收购专门制作移动浏览器的私营企业Novarra。Novarra的技术能够为手机压缩和重新格式化不能以本地形式显示的网站,这种技术将用于改善诺基亚低端手机的移动Web体验,包括基于Series40平台的手机。Novarra的技术预计在2010年晚些时候首次用于诺基亚手机中。 IDC高级分析师的评论:这次收购可以看作是诺基亚向新兴市场推广移动互联网接入的一种方法。在发达国家,由于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接入日益增长。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却不是这样。在新兴市场,手机厂商和运营商需要把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服务引进到便宜的低端手机。这正是诺基亚要做的事情。 9.战略投资空中网及UCWEB——进军中国移动互联网     2009年3月,诺基亚还曾宣布斥资680万美元战略投资空中网。2010年3月,诺基亚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及服务提供商UCWEB进行战略投资。对中国两家移动互联网比较优秀的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有助于诺基亚从政策、从产品以及从内容层面更迅速的进入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 二、与运营商合作 1.诺基亚和沃达丰携手——共同推移动互联网业务     2008年,诺基亚和电信运营商沃达丰签署合作协议,沃达丰09年起在其销售的手机产品中将可以使用诺基亚的Ovi平台,Ovi平台具有音乐,电子地图,游戏和社交网络等功能,另外诺基亚还会为沃达丰提供专用的手机产品。     Ovum的分析师,沃达丰与诺基亚的合作将会给其带来巨大利润,在欧洲所有的电信运营商中,沃达丰是唯一一家能够整合了诺基亚Ovi平台后不会给自己造成损害的公司。 2.诺基亚法国电信合作——在欧9国推手机上网服务     2008年5月,诺基亚与法国电信合作,在欧洲9个国家推手机上网服务,根据双方协议规定,法国电信旗下运营手机业务的分公司Orange将提供其移动音乐商店服务,而诺基亚则将负责数字地图服务,因此Orange的手机用户就可以享受到地方广告和搜索服务。 3.T-Mobile诺基亚达成互联网合作——重点推手机社交网站     2008年诺基亚与T-Mobile合作,将向手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的手机社交网站应用。 4.2010年3月诺基亚与中国移动合作——MM-Ovi     2010年3月诺基亚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MM-Ovi,同时从诺基亚的TD手机6788i开始,今后所有的诺基亚TD终端以及诺基亚为中国移动定制的Symbian系统的移动终端内都将内置MM-Ovi商店客户端。MM-Ovi商店中的应用仍然采取与开发者7:3的收入分成方式,对于其中的“3”,中国移动与诺基亚再根据协商的比例进行分成。通过与中国移动MM的捆绑,MM-Ovi商店中的内容得到了流量免费的优惠政策,有助于吸引消费者,使诺基亚的Ovi在自己巨大用户基础之上,将在用户数量上更有保证。     这些收购及合作从根本上弥补了诺基亚的“软实力”,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诺基亚也有日本市场的惨败,N-Gage的关闭,但总体上诺基亚依旧引领着整个web2.0时代,甚至是web3.0的初始阶段,只不过这些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 当我们现在提出移动互联网的时候,诺基亚早已经开始笑了……其实不止诺基亚,甚至苹果、微软、谷歌等等也笑了。是不是我们该学习点什么了?!
    7. 在理解了消息量的数据链表后,再来理解osal_msg_send里的语句就不难了   OSAL_MSG_ID( msg_ptr ) = destination_task;//设置消息数据对应是属于哪个任务的   // 将要发送的消息数据链接到以osal_qHead开头的数据链表中   osal_msg_enqueue( &osal_qHead, msg_ptr );   // 通知主循环有任务等待处理   osal_set_event( destination_task, SYS_EVENT_MSG ); 这样用户任务GenericApp_ProcessEvent就收到一个按键的处理任务,并通过GenericApp_HandleKeys来执行相应的操作。 好了,现在应该对OSAL的消息处理机制有个了解了吧?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这个按键的处理过程:任务驱动层Hal_ProcessEvent负责对按键进行持续扫描,发现有按键事件后OnBoard_KeyCallback函数向应用层GenericApp_ProcessEvent发送一个有按键需要处理的消息,最终由GenericApp_HandleKeys来负责执行具体的操作。 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任务处理表tasksEvents是怎么被改动的呢?初始化程序、其他任务或者本任务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对其操作: 1、设置计时器,当其溢出时,触发事件处理 2、直接通过任务间的消息传递机制触发 3、...(等我想到了再补充)
    8. 奥特曼Zigbee读书日记(一) 9/7570 无线连接 2010-04-15
      8. 网络拓扑结构这算是个问题吗?星形、网形、树形。。。很多人是不是能脱口而出?对于俺们这些非网络专家又对这个有点了解的人来说,脑子里好像总有那么点印象,又有点模糊。“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是谁说的来?我们可是要做网络专家的人哪,来一起把它弄清楚吧。。。上“葵花宝典”第一式第9节(“大部头”有新名字了,这本书写得真不错,免费打个广告~~)再扯一句,这个世界本来没有规则,规则都是上级定的~End device==>Router==>Coordinator==>人==>?言归正传:网络结构是由zigbee网络层来管理的,它必须是IEEE 802.15.4中规定的两种(知道谁是上级了~)--星形和点对点形(这个名字怎么没太听过。。。)图1.6所示的星形结构中,每个节点都只能和PAN Coordinator(以后这种名字都不叫中文了,作为一个程序员见得多的其实是英文)通讯。一个典型的星形网络构建过程是这样的:一个被注入PAN coordinator程序(软件)的FFD(硬件)开始工作后,开始着手构建网络,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他无线电波所覆盖到的空间区域内,先选择一个唯一的PAN网络标识号--他也有上级啊,不能乱搞~~,这个标识号一定要是附近其他网络没用到的。在图1.7所示的“点对点”形的拓扑结构中,任意两个节点只要靠得足够近,都可以建立连接并通讯。在点对点形的网络结构中,任何FFD都可以扮演PAN coordinator的角色,大家都是老大?那到底谁是真正的老大呢?那就看谁是这个网络的创史人了--谁第一个建的这个网络,谁就是老大!在点对点网络中,所有担任“传话筒”的设备都是FFD,因为RFD没有这个功能(被阉割了嘛~),但RFD也可以作为网络的一员,他只能和指定设备(coordinator或者 router)通讯。一个“点对点”的网络可以通过限制设备的一些功能,实现不同“形状”的网络。如果完全没有限制,那就是一个“网状”拓扑,另外一种是图1.8所示的“树状”拓扑,在这种结构中,Zigbee coordinator搭建了原始网络,router形成了树枝进行信息传递(传话筒),end device就是最后的树叶了,不能往下级传递信息了(它本来就是最下级嘛)。而router可以扩展coordinator所搭建的网络。图1.8也展示了router是如何扩展网络,甚至如何绕过障碍物的。比如A想和B说话,但是中间有墙挡的,信号强度又穿透不了,这个时候树形的网络结构就可以通过其它router传递信息,并最终到达B。我们有时把这种方式叫“多次反射”(multihopping),因为信息从一个节点反射到另外一个节点,最终到达目的地。这样就扩大了整个网络的信息覆盖面。在一个IEEE 802.15.4网络中,无论是哪种拓扑结构,网络总是由PAN coordinator来创建,PAN coordinator控制整个网络,并至少完成以下任务: ●给本网络中每个设备指定一个16位或者64位的地址 ●通过网络发起、结束和传递信息 ●为本网络选定唯一的PAN网络标识号,这个标识号允许本网络内的设备使用16位的短地址方式,并且可以与其他的独立网络进行通讯在整个网络中,只有一个PAN coordinator,所以PAN coordinator往往需要长时间在工作状态,所以它常需要连接稳压电源,而不是电池。但其他设备往往都是用电池来供电的,一个最小的网络包括两个设备,一个PAN coordinator与一个device.-- by outman 2010.4.8 from zigbeetech 附英文原文:1.9 ZigBee Networking TopologiesThe network formation is managed by the ZigBee networking layer. The network must be in one of two networking topologies specified in IEEE 802.15.4: star and peer-to-peer. In the star topology , shown in Figure 1.6 , every device in the network can communicate only with the PAN coordinator. A typical scenario in a star network formation is that an FFD, programmed to be a PAN coordinator, is activated and starts establishing its network. The first thing this PAN coordinator does is select a unique PAN identifier that is not used by any other network in its radio sphere of influence —the region around the device in which its radio can successfully communicate with other radios. In other words, it ensures that the PAN identifier is not used by any other nearby network.In a peer-to-peer topology (see Figure 1.7 ), each device can communicate directly with any other device if the devices are placed close enough together to establish a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link. Any FFD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can play the role of the PAN coordinator. One way to decide which device will be the PAN coordinator is to pick the first FFD device that starts communicating as the PAN coordinator.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all the devices that participate in relaying the messages are FFDs because RFDs are not capable of relaying the messages. However, an RFD can be part of the network and communicate only with one particular device (a coordinator or a router) in the network.                     A peer-to-peer network can take different shapes by defining restrictions on the devices that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f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the peer-to-peer network is known as a mesh topology . Another form of peer-to-peer network ZigBee supports is a treetopology (see Figure 1.8 ). In this case, a ZigBee coordinator (PAN coordinator) establishes the initial network. ZigBee routers form the branches and relay the messages. ZigBee end devices act as leaves of the tree and do not participate in message routing. ZigBee routerscan grow the network beyond the initial network established by the ZigBee coordinator.Figure 1.8 also shows an example of how relaying a message can help extend the range of the network and even go around barriers. For example, device A needs to send a message to device B, but there is a barrier between them that is hard for the signal to penetrate. The tree topology helps by relaying the message around the barrier and reach device B. This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multihopping because a message hops from one node to another until it reaches its destination. This higher coverage comes at the expense of potential high message latency.An IEEE 802.15.4 network, regardless of its topology, is always created by a PAN coordinator. The PAN coordinator controls the network and performs the following minimum duties: ● Allocate a unique address (16-bit or 64-bit) to each device in the network. ● Initiate, terminate, and route the messages throughout the network. ● Select a unique PAN identifier for the network. This PAN identifier allows the devices within a network to use the 16-bit short-addressing method and still b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devices across independent networks.There is only one PAN coordinator in the entire network. A PAN coordinator may need to have long active periods; therefore, it is usually connected to a main supply rather than a battery. All other devices are normally battery powered. The smallest possible network includes two devices: a PAN coordinator and a device.
    9. ZigBee协议栈中AES加密算法 3/8739 无线连接 2010-03-22
      如果使用了加密算法后,网络中所有的设备都需要开启这个算法,而且各个设备中的key必须相同。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会导致你的网络不能正常通讯,因为没有加密的数据或者相同key加密,这些数据网络是不认识的,根本就不会传到网络层。加密算法开启以后,如果你需要修改代码,就必须改变你的key,或者是擦除一次你的flash,否则会出现不可逾期的错误,而且没有规律。通常的做法是擦除flash一次,这样可以保证和整个网络的key相同。采用这个加密算法的好处是:如果一个网络在做实验,你再随便加入一个协调器或者路由或者终端对现有的网络状态不会造成影响,这样就可以进行多个并行实验了。
    10. 基于Ti的zigbee06发送数据丢包 7/5819 无线连接 2010-03-19
      谢谢啊,~ 看来也就只有这样先折腾着了,我使用的那cc2430本身的数据速率也就只有250kbps,

最近访客

< 1/1 >

统计信息

已有213人来访过

  • 芯积分:3
  • 好友:--
  • 主题:108
  • 回复:10

留言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现在还没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