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IC 可以工作在16模式下。
但每个地址 对应数据是 1byte
对十六位数据读取时
只能给出偶地址
如 0x0000
0x0002
0x0004
-
7200秒/200,相当于36秒一个。
用EP868可能快10倍,呵呵。
而且工人劳动强度低很多。不用鼠标点来点去的。
-
呃……
这个……
图是没看到呵呵
发到我QQ邮箱吧:820490192@qq.com
-
哦,也
这个好玩吗
-
在通电的情况下,它就等待有效的复位中断,然后跳出去,这样arm就正常跑了,应该可以这样理解的,呵呵!
-
引用 15 楼 vuoin 的回复:
11楼不会连磁道和扇区都分不清吧,如果那样说明你的回复也是乱抄的
那个棒槌是一贯闹笑话的主,其经典言论是“知道了指令的存储空间,则其执行时间基本可知”。
从物理上来讲,硬盘的磁头是一直在工作的(除非待机省电状态),不写的时候也一直在读,磁头控制电路实时把磁头感应到的编码信号(磁盘一般使用MFM或者M2FM编码方式)解码,还原成raw数据(原生的磁道数据),这raw数据是包括了所在磁道上某一段的全部数据,然后控制器(一块硬盘就是一个单板机系统,也有自己的MCU、ROM、RAM等等,有程序在上面运行)在内部缓冲区中分析这段数据,找出GAP1(间隙,每个扇区前后都有间隙,叫做前置区、后置区,是给磁头定位精度不足保留的一段缓冲空间)、SYNC(同步字段,为保证信号连续读取的误差不累计设置的,类似RS-232的同步位)、IDAM(ID地址标识,用来指示后面的ID字段)、ID(磁盘地址,控制器通过它来知道后面是哪个扇区)...
后面还有很多字段,CRC(校验)、GAP2、SYNC2、IDAM2、DATA(实际的扇区存储数据)...
之后磁盘控制器把剥离出的完整扇区数据放在内部缓存中备用(也有缓存替换算法,因为缓存不是无限大的),当有读取命令来的时候,如果请求的扇区在缓存中,就直接使用,否则再寻道、读取扇区。
-
引用 9 楼 peasant_lee 的回复:
晕,哈哈,罪魁祸首浮出水面了,哈哈,那楼主你就安装的时候选择C51。。。。。。
弱弱的问。。。。。。要怎么选择的呢》?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选项:
eval version or full version
我选择了后者。
-
另外请教下如何自动打开系统已经载入的流驱动?
-
引用 2 楼 lllchr88 的回复:
引用 1 楼 veabol 的回复:
驱动要运行注册表中的内容要有,用驱动助手加载失败是否是因为注册表中的内容写得不对?或者是驱动本身的一些函数有问题。就这些信息实现是不好分析原因。
另外的加载方法就是用BSP中流驱动的方法,在platform.reg里边把注册表信息写好,在platform.bib中把DLL文件包含到NK中去,再重新make一下。
Veabol是个好人。我觉得到处有……
了解的就回复一下,呵呵
-
引用 3 楼 sunrain_hjb 的回复:
不是所有PB6.0编译出来的NK.bin都能在PC上模拟的。
只有用DeviceEmulator的BSP编译出来的才可以。
MIPS的NK.bin能否模拟是个问题。
建议楼主直接下载到目标平台上测试。
-
一般产生的nk.bin都不会超过32MB,因为nk.bin越大,系统启动的速度就越慢,并且微软对内核的大小还是有限制的。如果nk.bin比较大,我觉得可以使用multibin技术,把nk.bin分割成多块。
-
MDD/PDD层的接口都在PB的帮助文档中有定义和说明,或者MSDN也有
-
其实将输出电流转换为输出电压很简单,我以前用过一颗DA也是输出电流,需要外加一个电路将其转换为输出电压,楼主可以参考DAC1230这颗芯片,比较老,其Datasheet上就有相关的电流电压转化电路。
-
我现在写了一个驱动,看门狗做如下初始化:
//Prescaler value=254, the clock division factor=128,Enable bit of the interrupt.
int nCounts = 30000;
v_pWatchRegs->rWTCON &= ~0xffff;
v_pWatchRegs->rWTCON |= (254
-
引用 5 楼 gsymichael 的回复:
快速排序,如果只是找前100个最大数的话,这100个可以无序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其算法上稍作修改,提高效率。
其它方法都不如这个,太好用了
-
引用 10 楼 gsymichael 的回复:
不厚道的希望LZ多输点。呵呵。
LZ输多了就只谈技术了~~
-
直接采用GSM/GPRS模块啊。
还可以考虑买现成的无线模块(2.4G)
但是如果你需要量产,则最好就是GSM/GPRS模块
-
顶下。
-
帮顶
-
引用 9 楼 cyx 的回复:
计算所已经做过类似尝试了,龙芯课题组的张志敏研究员用龙芯1代的核做了他们自己的SoC,叫做“聚芯”,基本上功能和三星2440之类的差不多。我曾经看过他们的演示系统,带有以太网和LCD接口,基本上做工业控制、手持设备之类的不在话下,主要就是一个市场推广问题,还有就是对Windows CE的支持不是太好,据说底层的代码都是把微软的代码拿过来反汇编自己修改的,稳定性有待考证;跑Linux一点问题没有。
SoC聚芯(System on Chip)和我的想法有点类似。不同在于我考虑的是增加cpu、内存、图形处理芯片、临时存储器(暂时考虑用固盘)之间的交换数据能力,提高整机运算速度。
必须能完全兼容常用的windows 系统。硬件成本不要整机甚至降低。而不是向单片机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