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电子工程世界-论坛 返回首页 EEWORLD首页 频道 EE大学堂 下载中心 Datasheet 专题
lhhuan的个人空间 https://home.eeworld.com.cn/space-uid-116742.html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三极管知识概要——转自助学网

已有 2823 次阅读2009-9-23 11:19 |个人分类:三极管

1.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
(1)半导体三极管从结构上可分为NPN型和PNP型两大类,它们均由三个掺杂区两个背靠背的PN结构成,但两类三极管的电压极性和电流方向相反。
(2)三个电极:基极 b、集电极 c、和发射极 e。从后面工作原理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发射极和集电极的命名是因为它们要分别发射与接收载流子。
(3)内部结构特点:发射区的掺杂浓度远大于集电区的掺杂浓度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最低
(4)三个区作用:发射区发射载流子、基区传输和控制载流子、集电区收集载流子。

2.电流的分配和控制作用

(1)条件
    内部条件:三极管的结构。外部条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对NPN型:Vc> VB>  VE      Si管:VBE=0.7V    Ge管:VBE=0.2V
   对PNP型:Vc< VB<  VE     Si管:VBE=-0.7V    Ge管:VBE=-0.2V
(2)内部载流子的传输过程(参阅难点重点
(3)电流分配关系
  在众多的载流子流中间,仅有发射区的多子通过发射结注入、基区扩散和复合以及集电区收集三个环节,转化为正向受控作用的载流子流Ic,其它载流子流只能分别产生两个结的电流,属于寄生电流。
  为了表示发射极电流转化为受控集电极电流Ic的能力,引入参数α,称为共基极电流传输系数。其定义为

α=Ic/IE

    令β=α/(1-α),称为共射极电流传输系数

3.各极电流之间的关系      IE=Ic+IB 

(1)共基接法  (IE对Ic 的 控制作用)
                   Ic=αIE +ICBO
                   IB=(1-α)IE -ICBO   

(2)共射接法   (IB对Ic 的 控制作用)   
                   Ic=βIB +ICEO
                   IE=(1+α)IB +ICEO  
                   ICEO=(1+β)ICBO  

4.共射极电路的特性曲线(以NPN型管为例)
(1)输入特性曲线 IB=f(VBE,VCE )
  输入特性曲线是指当VCE为某一常数时,IB和BE之间的关系。
  特点:VCE=0的输入特性曲线和二极管的正向伏安特性曲线类似;随着VCE增大,输入特性曲线右移;继续增大VCE,输入特性曲线右移很少。
  在工程上,常用VCE=1时的输入特性曲线近似代替VCE>1V时的输入特性曲线簇。
(2)输出特性曲线
  输出特性曲线是指当IB为某一常数时,IC和VCE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区:

截止区: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发射区不能发射载流子,IB≈0,IC≈0。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其特点是:VBE≈0.7V(或0.2V),IB>0,IC与IB成线性关系,几乎与
        VCE无关。
  
饱和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随着集电结反偏电压的逐渐减小(并转化为正向偏压),集电结的空间电荷
        区变窄,内电场减弱,集电结收集载流子的能量降低,IC不再随着IB作线性变化,出现发射极发射有
        余,而集电极收集不足
现象。其特点是:VCE很小,在估算小功率管时,对硅管可取0.3V(锗0.1V)。
      

       对PNP型管,由于电压和电流极性相反,所以特性在第三象限。

4.主要参数
 电流放大倍数,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CM,集电极耗散功率PCM,反向击穿电压V(BR)CEO等

3.2共射极放电电路

1.放大的原理和本质(以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为例)
  交流电压vi通过电容C1加到三极管的基极,从而使基极和发射极两端的电压发生了变化:

由VBE→VBE +vi,

  由于PN结的正向特性很陡,因此vBE的微小变化就能引起iE发生很大的变化

由IE→IE+ △IE,

  由于三级管内电流分配是一定的,因此iB和iC作相同的变化,其中IC→IC +△IC。
  iC流过电阻Rc,则Rc上的电压也就发生变化:

由VRc→VRc +△VRc。

  由于vCE=VCC-vRc,因此当电阻Rc上的电压随输入信号变化时,vCE也就随之变化,由VCE→VCE+△VCE,vCE中的变化部分经电容C2传送到输出端成为输出电压vo。如果电路参数选择合适,我们就能得到比△vi大得多的△vo。
  所以,放大作用实质上是放大器件的控制作用,是一种小变化控制大变化

2.放大电路的特点
 交直流共存非线性失真

3.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正确的外加电压极性合适的直流基础、通畅的交流信号传输路径

4.放大电路的两种工作状态

 (1)静态:输入为0,IB、IC、VCE都是直流量。

 (2)动态:输入不为0,电路中电流和电压都是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的叠加。保证在直流基础上实现不失真放
            大。

5.放大电路的分析步骤

 (1)先进行静态分析:用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

      直流通路:直流信号的通路。放大电路中各电容开路即可得到。

 (2)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用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交流通路:交流信号的通路。放大电路中各电容短接,直流电源交流短接即可得到。

截止区: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发射区不能发射载流子,IB≈0,IC≈0。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其特点是:VBE≈0.7V(或0.2V),IB>0,IC与IB成线性关系,几乎与
        VCE无关。
  
饱和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随着集电结反偏电压的逐渐减小(并转化为正向偏压),集电结的空间电荷
        区变窄,内电场减弱,集电结收集载流子的能量降低,IC不再随着IB作线性变化,出现发射极发射有
        余,而集电极收集不足
现象。其特点是:VCE很小,在估算小功率管时,对硅管可取0.3V(锗0.1V)。
      

       对PNP型管,由于电压和电流极性相反,所以特性在第三象限。

4.主要参数
 电流放大倍数,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CM,集电极耗散功率PCM,反向击穿电压V(BR)CEO等

3.2共射极放电电路

1.放大的原理和本质(以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为例)
  交流电压vi通过电容C1加到三极管的基极,从而使基极和发射极两端的电压发生了变化:

由VBE→VBE +vi,

  由于PN结的正向特性很陡,因此vBE的微小变化就能引起iE发生很大的变化

由IE→IE+ △IE,

  由于三级管内电流分配是一定的,因此iB和iC作相同的变化,其中IC→IC +△IC。
  iC流过电阻Rc,则Rc上的电压也就发生变化:

由VRc→VRc +△VRc。

  由于vCE=VCC-vRc,因此当电阻Rc上的电压随输入信号变化时,vCE也就随之变化,由VCE→VCE+△VCE,vCE中的变化部分经电容C2传送到输出端成为输出电压vo。如果电路参数选择合适,我们就能得到比△vi大得多的△vo。
  所以,放大作用实质上是放大器件的控制作用,是一种小变化控制大变化

2.放大电路的特点
 交直流共存非线性失真

3.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正确的外加电压极性合适的直流基础、通畅的交流信号传输路径

4.放大电路的两种工作状态

 (1)静态:输入为0,IB、IC、VCE都是直流量。

 (2)动态:输入不为0,电路中电流和电压都是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的叠加。保证在直流基础上实现不失真放
            大。

5.放大电路的分析步骤

 (1)先进行静态分析:用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

      直流通路:直流信号的通路。放大电路中各电容开路即可得到。

 (2)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用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交流通路:交流信号的通路。放大电路中各电容短接,直流电源交流短接即可得到。

3.3图解分析法

1.静态分析   
(1)先分析输入回路
  首先把电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部分,然后分别列出它们的端特性方程。在线性部分,其端特性方程为

VBE=VCC-IB*RB

将相应的负载线画在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曲线上,其交点便是所求的(IBQ,VBQ)。
(2)再分析输出回路
  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到输出回路的负载线方程(直流负载方程)为

VCE=VCC-IC*RC

将相应的负载线(直流负载线,斜率为1/Rc)画在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上,找到与IB=IBQ相对应的输出特性曲线,其交点便是所求的(ICQ,VCEQ)。

2.动态分析(参阅难点重点

  交流负载线:是放大电路有信号时工作点的轨迹,反映交、直共存情况。其特点为过静态工作点Q斜率为
                             1/(Rc//RL)。

3.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1)饱和失真:静态工作点偏高,管子工作进入饱和区(NPN管,输出波形削底;PNP管,输出波形削顶)
  
(2)截止失真:静态工作点偏低,管子工作进入截止区(NPN管,输出波形削顶;PNP管,输出波形削底)

(3)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om

  如图 Vom1=VCE-VCES    且因为ICEO趋于0 , Vom2=ICQ*(RC//RL)
  所以Vom为Vom1及Vom2中较小者,以保证输出波形不失真。

4.图解分析法的特点
  图解分析法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电路的工作情况,并能帮助我们理解电路参数对工作点的影响,并能大致估算动态工作范围,另外还可帮助我们建立一些基本概念,如交直流共存、非线性失真等。

  图解分析法实例(工作点移动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3.4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指导思想:在一定条件下,把半导体三极管所构成的非线性电路转化为线性电路。

1.半导体三极管的小信号模型
(1)三极管小信号模型的引出,是把三级管作为一个线性有源双口网络,列出输入和输出回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然后利用取全微分或泰勒展开的方法得到H参数小信号模型。
(2)关于小信号模型的讨论:
 ①小信号模型中的各参数,如rbe、β均为微变量,其值与静态工作点的位置有关,并非常数。
 ②受控电流源的大中、流向取决于ib
 ③小信号模型适用的对象是变化量,因此电路符号不允许出现反映直流量或瞬时总量的大下标符号。

2.用H参数小信号模型分析共射基本放大电路

(1)画出小信号等效电路

    方法:先画出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电容及电源交流短接),然后将三极管用小信号模型代替。
(2)求电压放大倍数
(3)求输入电阻
(4)求输出电阻

3.5放大电路的工作点稳定问题

偏置电路:一是提供放大电路所需的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二是在环境温度、电源电压等外界因素变化时,保持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1.温度对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T↑→VBE↓、β↑、ICBO↑→IC↑

  静态工作点变化,可能导致放大电路输出波形失真。

2.稳定静态工作点方法:在放大电路中引电流负反馈(常用射极偏置电路)、采用补偿法

3.射极偏置电路
  稳定静态工作点的过程:(1)利用Rb1和Rb2组成的分压器以固定基极电位;(2)利用Re产生的压降反馈到输入回路,改变VBE,从而改变IC。

3.6共射极电路、共集电极电路和共基极电路特点

1.共射极电路
     共射极电路又称反相放大电路,其特点为电压增益大,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反相,低频性能差,适用于低频、和多级放大电路的中间级。

2.共集电极电路
  共集电极电路又称射极输出器、电压跟随器,其特点是:电压增益小于1而又近似等于1,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常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输出级或缓冲级。

3.共基极电路
  电路特点: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输入电阻底,输出电阻高,常用于高频或宽频带电路。

3.7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
(1)频率响应: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的稳态响应。
(2)频率失真:包括幅度失真和相位失真,均属于线性失真

2.RC低通电路的频率响应
(1)幅频响应:
(2)相频响应:
        ψ=-argtg(f/fH)

3.RC高通电路的频率响应
  RC高通电路与RC低通电路成对偶关系。

4.波特图
  为了能同时观察到低频和高频段幅频变化特性,在绘制幅频特性曲线时,通常横坐标和纵坐标均采用对数坐标形式,称之为波特图。

5.放大电路存在频率响应的原因
  放大电路存在容抗元件(例如外接的耦合电容、旁路电容和三极管的极间电容),使的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的输出不同。通常外接电容可以等效为RC高通电路,因而影响下限频率,而三极管的极间电容可以等效为RC低通电路,因而影响上限频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