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B-E间电阻不是限流更不是分压,主要作用是给三极管一个偏置,作为数字电路的输出驱动,三极管通常只是工作在截止或饱和导通状态的,饱和是好实现的,因为当 Ibe * β 远大于三极管的饱和电流时三极管自然处于饱和状态,但截止则是相对的,因为 b-e 间有漏电流,而且,作为单片机的I/O口,其“0”状态也不完全是“0V”的(对地有一个MOS管的压降),这就有可能导致输出三极管截止不良(关不断),通过B-E间并一电阻可以让B极电压等与E级电压,从而让三极管可靠地截止。
这个电阻的作用是提高可靠性。 半导体器件处于截止状态时,并非断路,实际上是高阻态。如果器件连通电源,就会有漏电流通过。虽然漏电流常常可以忽略,但有时忽略它却可能导致不安全。 以此图为例。Q1的基极可能与某半导体器件Q串联。如果Q处于截止态,则理论上Q1的基极无电流通过,Q1应该截止。但是,Q截止时难免会有一定漏电流通过。若无R2,则Q的漏电流只能流过Q1的基极、射极。如此一来,Q1就不能截止,电路的工作状态就可能与设想不一致。加上R2,则Q的漏电流可以通过R2。由于漏电流很小,R2上的电压不足以使Q1导通,Q1可以可靠的处于截止状态。
r2可以说是个分压电阻。单看R1和R2的话。当ctl的电压慢慢升高的时候,R2上分的电压是不会超过三极管的导通电压的。(0.7V)电压再高的话。R2的电压不会升。这样是当ctl的电压低于一定的值。也就是R2的分压低于0.7V的时候管子截止。对管子有保护作用。也可以说泄放电阻吧。
加上电阻R2后三极管基极接收的输入信号是CTL经两只电阻分压后的信号,不加电阻R2时是接收CTL全信号。加了电阻有时会使三极管的截止状态更可靠,特别是在CTL的低电平不够低的情况下。